

版权所有@南京钟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:苏ICP备15059706号-1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京
衣冠南渡—— 东晋
衣冠南渡—— 东晋衣冠南渡—— 东晋详细介绍
东晋(317~420年),六朝之一。建兴四年(316年),西晋灭亡。建武元年(317年),司马睿在建康(今南京)重建晋朝,自立为晋王。次年称帝,改元太兴。因都城建康在旧都洛阳东南,史称东晋。疆域北以今淮河流域为界,西抵云南,南至越南中部。420年,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宋取代。历11帝,104年。
东晋年表
帝王 |
在位时间
|
都城
|
元帝 司马睿
|
317—323年
|
建康
|
明帝 司马绍
|
323—326年
|
|
成帝 司马衍
|
326—342年
|
|
康帝 司马岳
|
343—344年
|
|
穆帝 司马聃
|
345—361年
|
|
哀帝 司马丕
|
362—365年
|
|
废帝 司马奕
|
366—371年
|
|
简文帝 司马昱
|
371—372年
|
|
孝武帝 司马曜
|
373—396年
|
|
孝武帝 司马曜
|
397—418年
|
|
恭帝司 马德文
|
419—420年
|
在位时间
|
都城
|
|
元帝 司马睿
|
317—323年
|
建康
|
明帝 司马绍
|
323—326年
|
|
成帝 司马衍
|
326—342年
|
|
康帝 司马岳
|
343—344年
|
|
穆帝 司马聃
|
345—361年
|
|
哀帝 司马丕
|
362—365年
|
|
废帝 司马奕
|
366—371年
|
|
简文帝 司马昱
|
371—372年
|
|
孝武帝 司马曜
|
373—396年
|
|
孝武帝 司马曜
|
397—418年
|
|
恭帝司 马德文
|
419—420年
|
【历史事件】
永嘉南渡
西晋自“八王之乱”后,政治愈加腐败,国力日渐衰微,少数民族纷纷入侵中原。永嘉五年(311年),匈奴贵族刘渊率军攻陷洛阳,俘虏晋怀帝,纵兵焚掠。中原士族和平民百姓为避战火,纷纷南下,近百万中原人口涌入南方,史称“永嘉南渡”。建康都城的北方侨民数量超过土著人口,形成五方杂处的全国性大都市。“永嘉南渡”促进了江南经济社会发展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文化大融合。
淝水之战
383年,前秦皇帝苻坚率军80余万攻打东晋。消息传到建康,“京师震恐”。宰相谢安为稳定人心,到建康城外的东山(今江宁区东山)下棋。同时派谢石、谢玄等率晋军8万拒敌。两军决战于淝水(今安徽寿县)。谢玄要求苻坚后退,让晋军渡水决战。苻坚退军时,内应在秦军阵后大呼“秦兵已败”,谢玄趁机挥师猛攻,秦军大败。捷报传到建康,谢安正在下棋。客人询问战果如何,他不动声色地说:“小儿辈已破贼!”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,保住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。
谢安(320-385年),东晋大臣,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字安石,号东山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士族出身,历任要职,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,世称谢太傅、谢安石、谢相、谢公。他在建康主持朝政二十多年,对都城进行大规模整修,并做了两件名垂青史的大事,一是巧妙地阻止权臣桓温的篡位活动,避免了内战的爆发;二是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,抗击了外敌的入侵。谢安家族人材辈出,居建康乌衣巷。
【历史成就】
崇尚自然——玄学
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,由汉代道家思想、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。兴盛于魏晋时期。其基本特征是标榜门第,崇尚清谈,钟情自然,不拘名教,蔑视礼法。以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阮咸、王戎、向秀、刘伶为代表的“竹林七贤”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。“清谈”也成为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风尚。玄学思想对于六朝的文学、艺术、书画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
第一部中南亚史籍——《佛国记》
法显(约337~约422年),平阳武阳人(今山西襄垣)人,是六朝时期著名的高僧。他3岁时剃度为和尚。后秦弘始元年(399年),法显为求真经,从长安出发,西度流沙,越葱岭,到达天竺(今印度)。后由师子国(今斯里兰卡)经海路乘船归国,东晋安帝义熙八年(412年),到达青州牢山(今山东青岛崂山)。前后历时14年,途经30余国。次年(413年),法显来到建康,居于秦淮河畔,与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在道场寺共同翻译出带回的佛教经典《方等泥洹经》、《杂阿毗昙心》、《摩诃僧祇律》等,约100多万字。法显还在建康将旅行见闻写成了《佛国记》(又名《法显传》),详细记述了中亚、印度、南海诸国的历史地理、风土人情,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【历史人物】
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—--王导
王导(276—339年),东晋大臣,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。字茂弘,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。出身中原著名士族。永嘉元年(307年),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,出镇建邺(后改建康,今南京)。王导跟随南渡,任安东将军司马。他出谋划策,联合南北士族,拥立司马睿为帝(晋元帝),建立东晋政权。元帝因此把王导比做自己的“萧何”,极为倚重。当时有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之说。王导在东晋初年官居宰辅,总揽元帝、明帝、成帝三朝国政。自东晋至陈亡的三百余年间,南方经济发展,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,王导可谓功不可没。
“书圣”——王羲之
王羲之(321~379年),东晋书法家。字逸少,祖籍琅邪临沂(今山东临沂),出身建康世族王家。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,后学张芝草书、钟繇楷书。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,王羲之对书法进行了革新,一改汉魏以来的古拙书风,形成妍美流便的新体。其行书雄放多变,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,堪称古今书坛之冠。故王羲之被誉为“书圣”。其作品真迹无存,传世者均为摹本。有《乐毅论》、《黄庭经》、《初月帖》、《姨母帖》、《兰亭序》等。《兰亭序》被誉为“法帖之冠”,为历代书家临摹典范。
“小圣”——王献之
王献之(344~388年),东晋书法家。字子敬,王羲之第七子。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,被誉为“小圣”,与其父并称“二王”。王献之幼年随父学书法,兼学张芝,在“兼众家之长,集诸体之美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改变当时古拙的书风,创造出独特的“破体”。草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在六朝时期完成的,其中开一代之风者首推王献之。代表作有《鸭头丸帖》、《中秋帖》等。
桃叶歌
王献之
桃叶映红花,无风自婀娜。春花映何限,感郎独采我。
桃叶复桃叶,桃树连桃根。相怜两乐事,独使我殷勤。
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明楫。但渡无所苦,我自来迎接。
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待橹。风波了无常,没命江南渡。
“三绝”画家——顾恺之
顾恺之(346~407年),六朝最出色的画家,与南朝陆探微、张僧繇和唐代吴道子并称为“画家四祖”。字长康,小字虎头,晋陵无锡(今江苏无锡)人。博学多艺,工诗赋、书法,尤善绘画,被称作“才绝、画绝、痴绝”的“三绝”画家。其画笔迹周密,如春蚕吐丝,形成独特的“密体”。谢安对他推崇备至,称“自苍生以来未有也”。其画现存《女史箴图》、《洛神赋图》、《斲琴图》、《列女仁智图》等,均为唐宋摹本。
道教学者、医药学家——葛洪
葛洪(283~363年),东晋道教学者、炼丹家、医药学家。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。丹阳郡句容(今江苏句容)人。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,将儒家纲常名教与道教戒律融为一体。他改造的天师道——神仙道教成为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。葛洪系统总结了自古以来的炼丹实践,对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影响重大。葛洪还精通医药学,著有《肘后备急方》,有对天花、恙虫病世界最早的记载。代表作为《抱朴子》、《神仙传》等。
“中兴之冠”——郭璞
郭璞(276年—324年),东晋文学家、训诂学家。字景纯,河东闻喜人(今山西闻喜)人。西晋末避乱过江,初任宣城太守殷祐参军,后至建康,任王导参军。晋元帝时期,升至著作佐郎,迁尚书郎,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。后因力阻王敦谋逆被杀。事后,被追赐为“弘农太守”。 晋明帝在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,名“郭公墩”。郭璞博学多才,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,数十万言,其词赋号称“中兴之冠”,以《游仙诗》为主要代表,现仅存14首,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。
【都城建设】
东晋建立后,展开了建康都城的重建工作,奠定了以后都城发展的基础。建康城由内至外分为宫城、都城、外郭三重。咸和五年(330年)九月,东晋开始在东吴苑城的基础上建造宫城(俗称台城),历时两年有余。在宫城建设中,第一次使用城砖。此后,又在东吴都城的基础上,将城门由一个扩建到六个。同时,在都城周围设置篱门56所,作为建康城的外郭。东晋建康城奠定了六朝都城三重城垣的基本规模和框架。